学百年党史 讲百年故事
传承历史精神 坚守初心使命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1921年-2021年
0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的独立、人民民主和社会进步,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希望。旧的路走不通了,就要寻找新的出路。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着手,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广大民众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成为引发社会大变动的先导。
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初,有位青年以追寻真理的勇气,放言将改变这个国家。他的名字叫陈独秀。1913年,孙中山先生发起二次革命,但终不敌北洋军阀,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被通缉,相继逃亡日本。逃亡的革命者中,有一位34岁的青年,在日本协助章士钊编辑政论月刊《甲寅》,他便是《新青年》的创办者,被誉为五四运动总司令的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之一陈独秀。
▲ 图为陈独秀和《新青年》杂志
当时,社会动荡,国人谋生艰难,报纸、刊物在中国尚未兴起,回国后的陈独秀在上海却放出豪言:“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改观。”
《青年杂志》的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也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在中国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 图为晚年陈独秀
02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一批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先进分子的出现,在中国成立共产党组织的思想和干部条件已经具备,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
最早酝酿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他们逐步认识到,要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就必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使其充当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920年2月,为躲避反动军阀政府的迫害,陈独秀从北京秘密迁移到上海。在护送陈独秀离京途中,李大钊和他商讨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问题。
▲ 左图为李大钊右图为陈独秀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28岁的李大钊以敏锐的眼光,认识到这场革命划时代的影响,在《新青年》杂志连续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五四运动后,李大钊不仅出面帮助请愿学生脱离险境,同时更加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准备了思想条件。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而“共产党”这个名称正是来自李大钊的坚持。此后,李大钊积极建立党的组织,掀起北方地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三一八惨案”后,李大钊遭到反动军阀的多次通缉,但他从未退缩,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 图为逮捕李大钊的通缉令
党的一大
1920年夏至1921年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作为两者结合产物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建党条件基本成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也在建党骨干中开始酝酿。
1921年6月3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取道欧洲来到上海,与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另一位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会合。他们很快与陈独秀离沪期间主持上海党组织工作的李达、李汉俊取得联系,并交换了情况。共产国际代表建议及早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李达、李汉俊在征询陈独秀、李大钊的意见并获得同意后,分别写信给各地党组织,要求每个地区派出两位代表到上海出席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 图为参加一大的代表
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开幕。会址设在李书城、李汉俊兄弟住宅,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3人。陈独秀和李大钊因公务在身未出席会议,而在代表们心目中他们仍是党的主要创始人和领袖。
▲ 图为一大会议场景
7月30日晚,会议因一敌探闯入而立即解散。此后,代表们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在一艘游船上召开了最后一天的会议。
中共一大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大会讨论了实际工作计划,决定集中精力领导工人运动,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大会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李达、张国焘分管宣传和组织工作。会议在齐呼“第三国际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声中闭幕 。
▲ 图为红船会议
------------- 未完待续 -------------
来源|综合自中国青年杂志、陕西新闻广播、中铁隧道局集团、中国共产党新闻网